新聞分析-從家族企業 到企業家族 | |
更新日期:2009/12/03 03:27 |
工商時報【陳碧芬】
現階段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暨產業架構整合腳步,改變了10多年來僅由台商企業西進的傳統印象,陸企帶著陸資跨海來台,首波目標是台灣產業的優等生,除了全球獨步的高科技業,就屬財務體質健全的家族型金融機構。 近日來的國泰金、富邦金等頻頻傳出大陸金融參股消息,具有實質上的多重意義,其中,台灣家族企業將因此提升經營能耐,擴大企業幅員至全中國、全世界的企業連網家族,最是令國人期許。 台灣企業的家族型態,在全世界企業發展上相當特殊,不同於歐洲家族企業的百年史,亦非美國企業的短命經理人主導,更不是韓國半家族財閥的模式,而是源自台灣光復以來的經濟中期高度發展。台灣的家族企業的承傳未超過3代,第1代創始人至今仍參與經營決策,卻不一定順利接班到第3代,即使公司已公開上市,接受外資參股的比例亦不平均,部份因素亦是外資對台灣企業的不熟悉。 在此情勢之下,台灣企業要持續成長、擴大,尤其是國際化策略的落實,受到極大的限制,若非以資金併購歐美品牌或通路,再交由當地外籍經理人管理,就是根本僅以純金主的藏鏡人角色,台灣的企業管理優異能力無法出頭。 中國市場的崛起,帶給台灣企業許多的改變,視中國大陸為在地市場(home base)作為國際化的策略,是台商的主要成長模式;在大陸企業被允許走出中國時,已紮根台灣、且經營成效斐然的台灣家族企業,乃成為最值得牽手的發展夥伴。 就近日來的多宗實際案例可知,大陸方面已排除「併吞」台灣企業的想法與作法,一則是避免觸動台灣的社會觀感,另則看中台灣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,藉由入資參股的方法,買到「就地學習」的實務經驗,當然也可以因此建立兩岸企業的互動養成與革命情感,或是返回中國市場繼續拓展,或也能邁向全球市場發展。 對於台灣企業來說,第1代辛苦形塑的企業生命,若能在善意的資金下釋出家族持股,將吸引新生代的經營思維參與佈局,必然能讓永續的價值浮現。 隨著全球經濟重心向亞洲傾斜,接下來,新樣的兩岸合資企業隨之進入新的局面,對台灣家族企業來說,是學習世界級經營企業的開始,把企管學更為精進至形成企業家族,必定是遲早的事。
|
留言列表